草坪上,一位妈妈带着一个约莫三岁的孩子A在玩耍。这时,来了另一位妈妈,抱着一个差不多大的孩子B走向他们,孩子B手中抓了一辆玩具小车。这两位妈妈应该是相识的,见面以后熟稔地聊起天来,放下自己的孩子,任由他们玩耍。玩耍时,孩子A 看了好久孩子B手中的玩具小车,小孩子总是好奇心旺盛,于是,动手将玩具“抢”了过来。
类似的孩子间抢玩具事件屡见不鲜,也一度让很多妈妈头疼。小编的一个好友宝妈,在处理抢玩具事件上,就有她自己的的一套方法。
抢玩具改为换玩具
她的孩子刚满两岁。从她的孩子一岁多时,就开始抢别的孩子的玩具了。不过,与其他妈妈不同的是,小编的这位好友为自己的孩子能抢别人玩具而感到开心,她认为这是值得肯定的一件事,她甚至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抢玩具,只不过需要正确的引导才行。
当她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孩子抢玩具,她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第二次发生这样的事,她就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了。于是,她想出了一个方法。
以后每次带孩子出门,她都会随身带上一个玩具。当自己的孩子看见别的孩子的玩具,想去抢过来玩时,她就拿出自己的玩具,让孩子用玩具去和别的孩子交换,而并非直接去抢。经过她的多次引导,孩子就真的记住了这个方法。每次想要去抢玩具时,只要稍微提醒一下,他就会乖乖抓着小玩具去换。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他并不理解交换这个词的含义。但是在家长的引导下,他是可以接受这样的做法的,慢慢地,用行为改变事情的性质,并且保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抢玩具,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讯息
三岁是孩子成长的一道坎儿,这个年龄的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极重,且没有自律性,所以抢玩具也常有发生,他们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这个时期孩子的抢玩具行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孩子的一种社交方式,意味着孩子已经逐渐脱离婴儿期,逐渐成长。所以,家长无需多虑。
不过,家长也并非什么都不需要做,适当的引导还是必要的。在这个阶段进行引导,可以有助于孩子日后形成乐于分享的品格。而具体做法,都融于日常生活中,小细节也能起大作用。比如:
1.不要过多的以孩子为中心,要营造平等的家庭环境,不要搞特殊对待。
2.食物等可以共享的东西要进行分享时,不要第一个给孩子。
3.告诉孩子什么可以动,什么不可以动,什么东西经过允许才可以拿。
4.告诉孩子什么叫所有权,可以通俗一点解释,自己的物品有权决定给别人或者不给,决定权在自己。
5.即便用自己孩子的东西,也要跟孩子借,不能说用就用,以免模糊了孩子对物品所有权的界限。
平时父母的这些小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到了孩子开始抢玩具的年纪,家长就可以采取一些更加实际的动作了。比如像小编的朋友的做法就是可取的,在孩子出去玩时,携带可以提供孩子交换的小玩具。
不过,当自己的孩子抢了别的孩子的玩具,不愿意还回去,家长却不能放任不管。不管孩子有多舍不得别人的玩具,家长都要拿回来还给别人。如果孩子哭闹,可以告诉他,下次再和小朋友换,而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将别的孩子的玩具占为己有,这是不对的。相反,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抢了玩具,也要上前要回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呵护,同时要告诉其他孩子,抢玩具是不对的。
警惕四岁的孩子抢玩具现象
孩子一旦到了四岁,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时候还喜欢抢玩具的话,家长就要好好反省一下了。四岁的孩子对所有权这个概念已经较为清晰了,这时候表现出来的抢玩具行为,其实是分享和沟通能力的缺失。此时,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方式来帮助孩子:
1.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
抢玩具可能是孩子缺少沟通能力的体现,他看见喜欢的玩具,但是不愿意开口去和其他小朋友或者大人要,就会选择抢的方式。这时候的大人要多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把想做的事先说出来,避免不经思考直接动手。
2.学会拒绝孩子
有的家长对孩子千依百顺,孩子一有需求就立刻满足,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吃一点点亏,这样的做法也不当。在平时生活中,家长要学会在适当的场合拒绝孩子的要求,不要事事顺应着孩子,让孩子在被拒绝后有一定的承受能力。
3.进行分享教育
有些家长爱把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一有吃的第一个给的也是孩子。其实,家长不妨转换一下方式,在分享食物时,不要先给孩子,可以先给其他人,让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要膨胀起来。每次分东西,尽量给周围的人也分上一些,潜移默化告诉孩子要学会分享,以身作则。
这些都是家长平时生活可以做到的,一件小事或许就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偷懒,疏于对孩子的管教,抢玩具事儿虽小,却也能折射出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