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给自己的宝贝说过小兔子和大灰狼的故事。那句“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的童谣,叮当妈小时候可没少听…(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龄······)不过呢,你跟孩子反复强调:“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宝贝也满口答应,甚至对反反复复的提醒感到厌烦。可是,当宝贝们真正遇到陌生人敲门的时候,还会记住家长的安全叮嘱吗?
最近有记者做了一个安全测试,在孩子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征得了家长同意,在家里安装了隐秘摄像机记录了全过程:看看宝贝们独自在家,遇到陌生人(工作人员),假扮身份去敲门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1.奇奇妈妈:太可怕了,万一真是坏人,这个期间就已经给领走了。
2.畅畅妈妈:崩塌了,因为我出门的时候,我还告诉她,我说姑娘,谁来也不能开门,结果她还把门开开了。
3.小博妈妈:我以为他会多问几句,或者是不能开门。
4.菲菲妈妈:可能是你跟他说一千遍一万遍,可能在实际当中,小孩可能也会忘记,还会发生变化。
说实话,
看完视频我特别心疼这些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
从实验可以看出,
小家伙们并不是一点警惕性没有,
可是当听到来人报出妈妈的名字,
想要借用洗手间等等时,
他们都表示同意,
表现的热情礼貌,
心地善良。
可是坏就坏在,
如果对方心怀歹意时,
这种“善”就成了一种伤害。
哪个父母愿意自己的儿女变得冷漠自私?
可是残酷的现实却一次次提醒我们,
对他人的仁慈有时是对自己的残忍,
毕竟善良会限制想象力、蒙蔽对危险的判断。
此前,
有女性群体在地铁、
公交等公共场合被咸猪手骚扰,
不少人发出
“我美不是你骚扰的理由”的呼喊,
感慨“我教女儿洁身自好,你教儿子尊重异性了吗?”
诚然,
我也赞同这样的观点,
可我坚持认为,
把安全交给他人,
寄希望于他人自觉、善良是愚蠢的。
在还不能做到 100 % 安全的外界环境中,
有限定的善良,
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才是正确的选择。
那么,爸爸妈妈们要怎么做呢?首先,父母们应该做的,不是想着如何教育孩子不被骗,而是——
无论任何时候,
孩子都不该被单独留下!
想想吧,一个6岁的孩子,如何独自面对一个成年人,即使没有恶人,Ta们又如何独立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意外情况?还有的孩子提到以“假装家里没有人”为理由,拒绝开门,得到了节目组的认可,但其实这是更危险的做法!谁能保证坏人不会撬门进入?
而且,对于学龄阶段的孩子来说,虽然已经对很多事有了浅显的概念,但有些事还真是难以把握,真的有事发生,他们也未必有足够的反应来应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留在无人在家的危险处境,现实中不是没有发生过,坠楼、失火、触电、溺水······惨剧屡屡发生。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到12岁以上才会有显著的变化,从心理学来看,12岁以前宝宝对于外界世界的安全度认同较高,对于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还不了解,所以难免会出现对陌生人热情的姿态,这不代表他们傻(你可以理解为单纯、天真)。
在美国,法律规定:8岁及以下的孩子绝对不应该被单独留在家里;9-12岁的儿童如果心智比较成熟,可以被单独留在家里,但不能超过两小时。
英国政府也建议:婴儿、学步儿以及幼小的孩子,绝对不能被单独留在家里;而12岁以下的儿童,很少能成熟到能单独留在家里一段时间,不建议将他们单独留下。
好在最近在国内,这方面有了改进。广西地区已经拟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草案,将很多我们一直在倡导的保障儿童安全的做法写进法律,最引起讨论的,是拟将“未满8岁的儿童不能单独在家”写进法律。虽然在中国,这项法律推行、执行都很难,但迈出了这一步,相信就会有更多免遭意外的孩子,和真正重视起来的家长。
其次,除了反复的口头提醒,也可以借助游戏、模拟的方式和孩子练习,时时刻刻提醒孩子。还有一些小技巧可以教给小朋友:
1、首先,先从猫眼里面查看,不给可疑人员放行
2、查看时,用椅子紧紧抵着门,不让陌生人有可乘之机
3、要学会与陌生人斡旋,确认身份
4、呼叫爸爸妈妈,尽量不要透露自己一个人在家
5、严词拒绝陌生人开门的要求
同时,叮当妈妈还提醒家长们,平日不要在网购时使用真实姓名,快递尽量发往单位或者楼下的寄存箱。在测试中,扮演快递员是最容易让宝贝放下警惕的身份。其实,测试中孩子们的一些做法还是可取的,比如询问陌生人的身份,趴在门镜看门外的情况,要求给家长打电话等等。与此同时,家长要是教会孩子反锁门,遇到事情第一反映就是把门反锁,这样可以把危险降低一点儿。
另外还可以告诉孩子,碰到不认识的人敲门,第一时间给爸爸妈妈打电话,或者不要透露自己在家的事情,这样应该也会安全不少。
最后,
希望每个宝贝都平平安安,
健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