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中国父母最早、也最多关注的主要有两件事情:一个是走路,一个是说话。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独立行走是成为“人”的一个标志,而语言表达,则是成为“社会人”的重要里程碑。
孩子开始学习走路的时间,几乎都在1岁左右,但开口说话的时间却差别很大。有些孩子2岁的时候,还是不愿意开口说话,这真让家长急得团团转。
孩子说话晚主要有哪些原因?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独立个体,其发育速度也不完全一样。就比如语言发育这个问题,除非因为病理性因素,最后几乎每个孩子都能顺利地开口说话。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存在语迟现象呢?
1.常用儿语和宝宝交流
很多大人喜欢用叠音字和宝宝沟通,比如“吃饭饭”、“坐车车”,以为这种说话方式更容易让孩子理解。其实,这样做反而影响抽象思维的培养,也会延长孩子从叠词到简单句过度的时间。
2.大人喜欢代替表达
在宝宝能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常会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比如摇头表示不喝水、用手指着玩具表示想要玩等。很多家长在明白宝宝的意图后,总是抢着表达或者帮忙完成。如此时间一长,宝宝有了依赖就懒得开口表达了。
3.强行纠正语言错误
有些父母为了“逼”宝宝说话,就一直引导孩子开口。如果孩子发音出现错误,也会反复纠正。比如宝宝刚开始说话,“爸爸”“妈妈”两个称呼发的不标准,父母便一直逼着孩子重新发音。其实这种过于强迫的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不高兴开口表达。
4.家里语言环境复杂
虽然现在的城市家庭,都拥有良好的普通话氛围。不过有些家庭有老人或者保姆帮忙照顾孩子,会同时存在多种方言。当然,也有些父母想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从小就教他们学习英语。当宝宝生活在普通话、方言和各种方言的环境中,不但容易混淆各种发音,而且还体验不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5.大人性格内向说话少
仔细观察会发现,如果大人性格外向喜欢说话,宝宝的语言发育也比较超前。其实,这主要是因为语言环境所导致的。宝宝天生有模仿能力,家长经常说话会给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有效进行语言刺激,让宝宝主动开口说话。
语言具有社会沟通、传递信息、学习技能、调节情绪等重要功能,想让宝宝告别“语迟”情况,首先要了解导致语言发育缓慢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比如:平时注意培养宝宝主动说话的意识,创造良好的社交语言环境,多做一些口腔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