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 不当拐杖当“向导”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与其中成果最大的20%的人相比,发现最显着的差异不是智力,而是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是具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勇敢前进等个性品质的人。可以看出儿童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材料有多重要。

独立性是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社会生存和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质量。幼儿教育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是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立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要从小抓起。

从2-3岁幼儿身心发展看独立性的表现

一是要求摆脱成人控制。

2―3岁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发展迅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到处摸索,不要大人抱着,也不想牵手走路。他们已经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对成年人要求他做的事情,往往会回答不。对自己己来。

二是因为手脚的动作还不协调,所以走路或跑步容易摔倒,用杯子喝水翻身,用勺子吃饭洒在身上。这些现象通常被认为是不听话和固执。

三是渴望与同龄人交往。交往是幼儿的发展需求,2~3岁的独生子女特别明显。他们特别喜欢和邻居的孩子玩,甚至说没人和我玩,无聊。父母经常以不安、不安全为理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岁的幼儿对自己有点会议,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感兴趣,喜欢自己多次玩弄某种玩具,多次玩游戏等。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

任何孩子,无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都是由于父母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质量和能力。独立性也不是天生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结果。

首先,珍惜幼儿的自我独立意向

当孩子两三岁时,第一个自我概念就出现了,第一个人称我称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一定的满足或成人的支持时,幼儿表现出自豪、高兴、自尊、自豪等最初自我肯定的感情和态度,否则会出现否定的感情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

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其次,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不是依赖父母和其他人,而是尊重个人奋斗。他们主张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住在一个房间里,很少和父母住在一起。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

在我国,现在独生子女增加,父母过度重视孩子,产生过度保护和限制的问题。为了安全和其他原因,很少给1岁以内的孩子提供坐、爬、站、走的机会。孩子醒来时,经常抱在怀里,躺在床上,坐在带围栏的床上。这种过度的保护和过度的限制实际上剥夺了孩子积极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阻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家长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不要压抑幼儿的独立活动意向,释放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的个性打好基础。

再次,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勉强,尽量不要让孩子工作。不要在公共场合斥责孩子的不争气、愚蠢和没有出息,这将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不是宠溺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敬的孩子大多与父母合作,友好,礼貌,行为高雅,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应该尊敬的好反应。

民主型的培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独立性培养,家长不得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另外,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