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两位妈妈分别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公园里玩耍。看到美丽的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两个孩子跑去追,不小心摔倒了。

一位母亲赶紧跑,抱着孩子说:老实实,摔倒疼吗?孩子哇地哭着说:真疼啊。另一位母亲站在旁边,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这位孩子若无其事地爬起来,又继续奔跑着玩去了。

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妈妈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妈妈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跤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妈妈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跤没什么大不了,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心理学家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暗示教育的最大特征是黑暗,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幼稚的心灵。

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带来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可以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含蓄婉转,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反抗心理,使孩子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培养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行为,以及强烈的感情意志。据调查,近90%的人在质量、意识和智力方面表现出色,从小就感受到了家长的积极暗示。

幼儿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的特点,可塑性强,家长应充分利用积极暗示,注意避免消极暗示。父母从什么方面积极暗示孩子?

语言暗示

比喻法

教育孩子时,理解的理不一定要直言不讳,有时通过比喻、讲故事、玩游戏、角色体验等方面启发孩子,理解道理,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对比法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采用对比的方式,为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不断进步,适当利用暗示性对比,注意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

激将法

胜利心强是孩子的本能,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用暗示性的语言激发孩子的胜利心,经常发挥工作的一半效果,很快就能完成某件事,达到某种要求。

非语言暗示

神态表情

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家长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时,给孩子赞赏、肯定的眼神,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愉悦;孩子遇到挫折时,给孩子鼓励、安慰、爱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勇气和力量。这些充满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可以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行为举止

监护人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总是影响孩子,模仿孩子。父母有意识地排队,用行为暗示孩子,插队的人不受欢迎,在公共场所会随地扔果皮纸屑,孩子也会有意识地把垃圾扔进垃圾箱。父母的良好行为隐形暗示了儿童的正确道德和行为规范。

好好使用,就像沉默的雨一样,静静地滋润孩子幼稚的心灵,对培养孩子规范的行为、优良的性格、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意义。给孩子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