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强迫”绝不等同于“任由孩子”

“不强迫”绝不等同于“任由孩子”

对于很多传统的家长而言,教育孩子做不到“不强迫”,因为家长会觉得给孩子一定自由那便是任由孩子、放纵孩子。其实不然,不强迫与由着孩子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家长需意识到这一点。

现实例子

去年五一,笔者与友人小张见面,谈到了家庭教育,小张提起了几天前与老同学吃饭的情境:小张请老同学吃饭,同学将5岁的孩子也带了去。见面后,老同学要孩子叫小张“叔叔”,可是说了好几次,孩子就是不愿叫人。老同学无奈地对小张说:“真是不好意思,孩子从小就不喜欢叫人。教育专家说了,孩子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不能强迫,所以我们也只好由着他。”事后,小张觉得这位父亲做得不妥,并对“不可强迫孩子”的教育理念提出了质疑。

“不可强迫孩子”并没有错,错的是这位父亲对这一理念的误解。

我们必须学会思考,才能对教育理念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与本质,绝不可不求甚解。

不仅仅是个别问题

案例中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在现实中,对教育理念一知半解,甚至误解的大有人在,这些误解必然会误导施教。

案例中父亲的误解在于——将“不强迫”误解为“由着孩子”。

而友人的质疑也犯了类似的错误——误将“不强迫”当作“不教育”。

不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不等于不能启发、不能引导。换言之,我们确实不该强迫孩子屈从,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启发、引导,改变孩子。

要求父母不强迫孩子,是因为强迫孩子不但无法让孩子了解世事、明白道理.反而会引发逆反心理,不利于孩子进步。然而,不强迫孩子绝不等于由着孩子,也不等于不教育。

“不可强迫孩子”这一理念的真正含义,在于告诫父母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而不能一味强迫孩子。

家庭教育沟通为先

教育——绝不是用强制的手段迫使孩子低头,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启发、引导受教育者,使孩子发自内心地认同教育者的教导,从而自觉上进。

父母必须对孩子的各种表现,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拿案例中的孩子来说,孩子的表现是不礼貌的,不可由着孩子。但孩子并非有意不礼貌,因此大可不必指责孩子。当然,我们也不能当着外人的面强迫孩子。

父母要做的是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对“礼貌待人”的意义有所认识,并时常鼓励孩子这么做。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孩子的交谈,让孩子了解“对人礼貌”、“尊重长辈”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鼓励孩子尝试做到。当孩子表现出“礼貌”时,应运用正确强化及时给予孩子肯定,激励他们养成习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