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玩耍时间、游戏过程,也是对他们意识、性格的培养及塑造的方式。即便只是一个抱在怀里的小婴儿,也有玩的意识和权利。任何一位父母,都不该以自己主观的思想去控制孩子,而是站在他的立场,鼓励他通过游戏、通过玩耍增强自己的技能。
孩子们玩的能力与价值一直是被公认的,尤其独立的玩耍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发挥力,并且获得快乐。孩子创造游戏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父母经常提出他们培养孩子形成独立游戏的习惯有多么困难,当孩子还处于婴儿期时,一旦父母放开他们,便会哭闹不止;他们的幼儿非要在父母的陪伴下才肯玩游戏;至于学龄前儿童,需要连续不断的娱乐及指导方向。
父母在支持孩子的独立游戏过程中,总有一些误解引发出问题。
误区一、婴儿玩不了。
尽管婴儿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但是在任何一个开始阶段,婴儿们都应该被允许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婴儿也是一名自我学习者,能够发挥并探索活动,参与与周边环境的交流,以及心灵的开发。有研究表明,婴儿的大脑已然处于不停运转的状态,他们需要练习培养感知与焦点。因此,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激发他们的行动力,正是对其独立意识的开发与锻炼。婴儿不是玩不了,而是在于父母让不让他们玩。
误区二、玩,一定意味着要做些什么。
通常最具生产力的游戏看上去并不多,因为它需要想象,需要顾全到孩子发展的方方面面,那么,鼓励孩子进行这类游戏必须:一、了解它的价值;二、注意观察;三、鼓励孩子坚持。与此同时,父母完全有必要信任自己的宝宝,甚至,即便他还是个小婴儿,也有自己的情绪主导意识,不该被忽略。
误区三、过度的保护、限制无疑等同于“监狱”。
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空间玩耍固然重要,但并不意味着草木皆兵。即便待在父母身边、亦或眼皮底下,也不见得就安全。在宝宝们玩耍的时候,父母保障他们的安全当然没错,但不能以此为名,过度的干预、阻止、限制,甚至禁锢。
误区四、培养独立,意味着将孩子单独留下。
父母有时难名产生一个误区便是;留下孩子一个人玩,然后埋首于自己的事情:回邮件、玩手机、打电话、看电视等等。然而当孩子需要得到回应与互动的时候,通常看不到爸爸妈妈们的身影或反应。也许有的家长会说,不是要培养小家伙们的独立性吗。当然这没错,但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自然而然得忽略他们。
误区五、当孩子沮丧时,父母应该帮他们解决问题。
父母鼓励孩子经受挫折,帮助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当然可以给他们必要的鼓励。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因为画不出一幅画而哭着喊妈妈时,你就接过他的画笔,用短短几分钟摆平了让小家伙哭天喊地的“大难题”。父母们为何不选择陪伴在孩子身边,激励他们自己擦干眼泪,完成眼下的任务呢。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对独立性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