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最早接触语言 父母疏通工作需到位

幼儿最早接触语言 父母疏通工作需到位

宝宝们在刚开始接触语言的时候,父母需要做的有很多,需要理解的也不少。这不是一条非常平坦的道路,但是,充满欢笑、困惑、期待与幸福。孩子早期的语言开发对他们长大后的表达能力、自信心以及自我认同感的建立都存在必然的关联。

“等我长大后,我要做一名刘海。”一个3岁的小家伙出乎意料向爸爸妈妈正式宣布他的远大志向。

“刘海?”妈妈不解的问到,并且瞧见小家伙正用手梳额前的刘海。“是的,他可以遮住我的眼睛非常酷。”小家伙开心地表示。

因此,妈妈有了线索,试着理解儿子憧憬的刘海是什么。之后,发现可爱的小家伙将读音弄错了。这似乎是每个学话时期的孩子都会经历的一幕。

幼儿们的专属发音

有的家长会提醒家人以及年长的孩子,不用刻意纠正幼儿的发音,甚至,父母会非常享受这个阶段的特殊专属语言。因为最终,孩子会融入主流语言的队伍里。与此同时,对呀呀学语的小朋友来说,父母会非常乐意为他们进行个别性解释。

孩子们学习语言的方式值得关注与偏爱。当他们还处于婴儿时期时,父母和家人会向他们指出各种物品,而这些在大人的世界里属于再寻常不过的东西,宝宝们所理解的版本通常不含任何的语言,如同东西本身一样。同时,父母一遍又一遍的读故事书、唱童谣,尽可能让“语言”这东西走进孩子的脑海中。

如果家里不止一个孩子,那么弟弟或妹妹通常被年长的哥哥或姐姐进行严格的语言要求。换言之,也许年长的孩子欠缺足够的耐心面对自己的小同胞。比如,当看到弟弟或妹妹在餐桌上指着勺子时,会一把拿起然后对他说:“勺子?你勺子吗?说勺……子!说了我就给你。”也许,这很“残忍”,但是,会比较有效果。

从专家的角度看语音发展

当然,每个幼儿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学习语言的速度并不存在统一的标准。专家表示,宝宝在18-24个月的阶段时,处于语言的缺乏期,这时需要打破常规,让字词从孩子的小嘴巴里冒出来。一些幼儿对自己的语言能力处于长时间的“保留”状态,发音总是更长一点儿。另外,会对自己需要的东西不是用说,而是用手指出来。

一旦孩子开始学习说话,必然会有发音偏差,让父母困惑、欢乐。一些父母甚至会沿用宝宝的表达方式、语音与之交流,将隔阂与压力降至最低。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当中,父母的辅导、配合、理解与陪伴至关重要,并且对宝宝建立自信,以及是否敢于表达自我都存在前期的影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