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骗儿童现新招 防拐知识要记牢

如今,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宝贝,一旦发生任何意外和危险都会让家人悲痛欲绝。例如发生了子女被拐骗的事情,对父母和家人来说就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我国出台相关法律,重拳出击打击拐骗儿童的案件。

事件回放——

2014年4月7日上午11点,成都市跳蹬河社区一名5岁的女童小芯(化名)在奶奶看护下在玩耍时走失。据现场目击者和小区监控录像显示,有一个年龄和她相近的陌生男孩主动找小芯玩耍,把她引到奶奶视线被遮挡的地方后,一名年轻男子迅速从隐蔽处将两个孩子带出了小区!

好在警方通过调查找到了小姑娘,但被找到时小芯已经被带到离成都300多公里外的宜宾长宁了!

1.医院

人贩子假扮医务人员或孕妇家属等潜入医院产科住院部,以检查或探望为由,将新生儿抱走。

2.车站

家长带宝宝出远门,在火车站或者长途汽车站,遇到假称“老乡”的“热心人”嘘寒问暖,于是就放松了警惕,等回过神,小孩和“老乡”早已没了踪影。

3.人群密集地

公园、游乐场、购物广场等场所,空间大、人群密集,宝宝因为好奇到处乱跑,人贩子往往有机可乘进行诱骗。

1.权威诱惑法

拐骗者能叫出小孩的名字,然后告诉孩子说,受爸爸或妈妈委托,前来带孩子回家,甚至说得到了老师的同意。这类“权威诱惑”通过骗取孩子的信任来诱骗小孩。

预防方法:家长从小要向孩子强调,无论如何不要跟陌生人走。家长可以跟小孩约定,如果必须找陌生人接小孩时,会要求那个人接小孩时先让小孩打个电话给妈妈或爸爸,确认后才可以把小孩带走。

2.物资利诱法

“小朋友,在我的车里面有一个礼物给你。想知道是什么吗?跟我到车里去看看吧。”这种方法利用诱发孩子的好奇心而达到拐骗孩子的目的。对于这种拐骗,通常不法分子都是在小孩一个人的时候下手。

预防方法:作为家长,从小就要对小孩进行相应的教育,让小孩对陌生“好人”提高警觉。父母平时要注意避免让小孩以貌取人,不要让小孩对于坏人形象有所定型,而对一些“好人”降低防范。

3.带路引路法

诱骗者利用孩子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有意引诱孩子。例如,“小朋友,你知道去酒店的路怎么走吗?你能不能带我去啊。”

预防方法:父母要告诉小孩,遇到这种情况,第一时间应该找附近的警察或者走到附近的店铺,让大人帮忙。这样不但可以真正帮助到“问路的人”,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小孩自身的安全。

方法一:随时陪在宝贝周围

在医院不要把宝宝交给不认识的医护人员或不认识的人;若医护人员提出要带宝宝去检查时,家人一定要跟着去;陪护人员在休息时最好锁上房门。

方法二:不让他人照看宝宝

有急事时,千万不要让陌生人照看宝宝;不能相信任何主动接近宝宝的陌生人,包括雇工、老乡、新认识的朋友等。

方法三:公共场合紧盯孩子

带宝宝外出时,应由父母或有社会经验的家人看管;带宝宝到公园、游乐场、购物广场等空间大、人群密集的场所时,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宝宝离开自己的视线。

方法四:教孩子拒绝陌生人礼物

教宝宝拒绝陌生人的礼物、拥抱、饮料和糖果,不跟陌生人走。不要让宝宝在没有人看管的情况下跟随陌生人玩耍,以防犯罪分子用各种手段骗取宝宝信任,伺机拐骗。

方法五:让孩子记住家人电话

在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时,父母可以让孩子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家里的电话号码,以及可以信赖的人的电话号码,也要教孩子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拨打110,以学会自救和求助。

方法六:与宝宝进行反拐骗练习

尽量不要让年龄较小的宝宝单独外出,要加强和孩子的联系,知道动态。如果家长发现联系不上自己的小孩,应第一时间向当地所在辖区派出所报警,以得到最佳的营救时间。

1、放学时如果不是自己的亲人来学校接,要打电话给父母确认,如电话不通应及时告知老师。

2、外出玩耍时要征得家长同意并将地点、参加伙伴告知父母或其他家人,说明大概的返家时间。

3、养成进出家门随手关门的习惯。

4、不单独与素不相识的人同乘无人看管的电梯。

5、上下学、外出游玩、购物时,最好与同学、朋友等结伴同行。

6、不搭陌生人的便车。

7、不接受陌生人的钱财、玩具、礼物或食物。

8、驾车的陌生人问路,要与其保持一定距离,不可贴近车身。

9、不独自通过狭窄街巷、昏暗地下通道,不独自去偏远的公园、无人管理的公厕,一人独处空屋时要关好门窗。

10、不要把家中的钥匙挂在胸前。

11、不要在外人或朋友面前炫耀父母的地位或财富。

12、应当熟记家长的姓名、工作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以及身边亲戚、邻居的电话号码,以便在急需联系时取得联系。

小编结语:

虽然利用“同龄玩伴作诱饵”成了新的诱拐儿童招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阻止孩子结识新的玩伴。教育孩子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是对的,但既要提高孩子们的防范意识,同时不能让孩子觉得社会上坏人多,对陌生人,甚至这个社会产生恐惧,失去信任。如果一味强调有坏人,会让孩子心生恐惧,失去安全感,不能让孩子对社会失去信心。在鼓励孩子跟同龄人交往的时候,让孩子保持防范意识就行了。

(图片均来自网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