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抚养了孩子很多年后,愕然惊觉:这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个孩子!事实上,想要的孩子并不存在,一直以来,父母对孩子寄希望于一种不切实际的期待与想象。所以,专家提出的观点值得深思:抚养你所生所养的孩子,而非臆想中的孩子。
一旦为人父母,难免会想象自己的孩子将如何成长、他们会有多爱爸爸妈妈,并且希望孩子拥有成功的将来。也许,会期待孩子学习足球、或者进入学术领域,但终归会面对现实。你可能发现,儿子并不喜欢运动、女儿对学校学习没兴趣。事实是,后来的某一天,很多父母从梦想中醒来,并意识到原来孩子不会如我们预期般发展。
接受孩子,而非接受自己的想象
专家提醒父母:抚养你所生养的孩子,而非臆想或期待中的那个小孩-这是为人父母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也是接受孩子、促进沟通、增加适当的行为期望的基础。父母通过这样的学习,进而更加有意义并有效得回应孩子。
当然,这也涉及到一个问题,即父母与孩子表述的是同一种“语言”吗?这门语言意味着你们各自的思维、意识、目标。同时,它也关乎到亲子相处的连接性和效率。
作为父母,应当找到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并且使用。否则,很难建立有意义的沟通方式。甚至,很难为孩子的行为明确的期望,以及明确的后果。
清楚、明白
父母需要对孩子弄清楚、想明白的方面包括:你所期待的行为、孩子自身的需要,以及如何最好的回应这份需求。父母,需要从各个方面,通过与孩子的相处与接触,了解他们作为个体的意识及意愿,花时间鼓励他们去做自己的事情。同时,也可以部署切实可行的计划。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父母需要调整对他的期望。
建造惊喜、胜利的一个个瞬间
一旦父母接受了孩子本来的状态,便能更好的设置期望并有效执行,也会有全新的方式了解孩子、倾听他们。谁能说,这不是亲子相处及抚养过程中,一次次惊喜与胜利的开篇呢?
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孩子处于成长与变化,父母需要通过发展的视角对他们定位。与此同时,在孩子的成长岁月里,不可预期得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这也是父母给予配合、支持的一项过程。别忘了一个核心所在:他是你的孩子,他的行为与成就也会随时间的转变而转变。
父母仍然需要设限
接受孩子本来的模样,并不代表可以忽略他的不当行为。相反,父母设置行为回应的模式,以及行为的底限仍然更有意义、有效果。接受并了解孩子自身,意味着明确判断他们的优劣势,进而更好的给予指导、教育,以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