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父母通过书籍和网络可以获取海量的信息,从中得到的帮助自不必多言,但是我们在筛选信息的时候一定要经过自己的辨别与思考,斟酌再斟酌,必须要考虑到这些信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是否能为我们的孩子提供有益的帮助。
父母的自信在哪里?
在亲子教育中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必须要个别情况个别对待。我们务必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坚持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践。我们的自信是践行专业知识不可或缺的动力。充斥在我们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信息都在暗示我们必须要利用这些信息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成功的父母,过高品质的生活。
但是比起去搜集掌握这些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主动积极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教育理念。父母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才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你听到父母真正的意见了吗?你是怎样听到的?你有没有仔细聆听呢?
当自己与多数人意见相左
我们所有的人都会时不时地生出几丝不自信,对于自我的肯定十分欠缺。当我们的观点跟大众媒体宣扬的主流观点相左的时候,我们自己的观点就显得很不入流,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单位,或者是在跟朋友的交谈中,我们可能都会对自己的观点持怀疑态度,表现得很不自信。
当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外界压力努力将自己的观点向世人大声宣告时,必须要拿出极大的勇气与那些跟我们对立的势力进行搏斗与抗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可能就败下阵来举手投降了。其他人可能认为我们的观点很不明智,我们自己也会对自己提出质疑,告诉自己我们所坚持和追求的想法其实真不是什么真理。
当我们跟主流文化宣扬的“常规思维”叫板的时候,这种不自信就更容易进驻我们的身体。于是,我们开始摇摆不定,踟蹰不前。当今绝大多数的民众都会接受产业文化背景下大众传媒所倡导的论调,所以在我们勇敢说出自己的主张时,必然会感到孤立无援,大家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我们,仿佛我们来自外星球,打乱了地球人的正常思维模式。
从众文化心理下的不作为
所谓“常规思维”就是“适应于某种文化的意识形态”,来自于大众的思维模式当然就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因此,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意识形态就是在处于中心地位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
如果一种文化鼓励人们怀着从众心理来经历相似的生活体验,那么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就会经常对自己独立的个性化生活方式感到不自信,这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有时候父母看到孩子们的一些行为表现也没有当回事。比方说,他们会看到孩子们打架、推搡、拥挤、嘶喊,毫无节制地在电视屏幕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更悲哀的是,即使孩子们因为沉湎电视节目而导致阅读时间缩水,在学校的学业成绩下降,父母们还是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改善这种状况。他们可能会说:“是我的爱人整天开着电视机,我能怎么办?”或者说:“只是一台小小的电视机而已嘛,何必大惊小怪?”他们对独立的个性化自我体验持否定态度,这使得他们的孩子接受了很多消极无用的教育影响。
不良行为还需父母正视
诚然,要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需要父母鼓足勇气来采取有效措施,还必须要有相当的勇气才能改变得彻底,在此期间很可能会破坏家庭原有的“和谐气氛”,令其他家庭成员感到不适。可是如果父母一味地纵容和忽视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表现,那么这些不良行为可不会自己跑远,而且还会由此滋生出更多的后续问题需要父母们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