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增加,更多参与学校活动和家庭外的活动,意味着孩子不在家的时间会逐渐增多。家长们会感到要保证个固定和可预测的家庭日常生活时间表并不容易。对许多家长而言,既要避免孩子的时间安排无序,同时又要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这很有挑战性。
结伴
学龄期的儿童逐渐将同伴和好朋友当做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之人,对此父母要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真正放手让学龄期儿童有更多的自由。放手给孩子自由,也意味着允许孩子夜行访友。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会允许孩子在朋友家过夜或参加青少年露营。很多儿童,第一次离家在外过夜时,都是去访问亲戚或参加夏令营。
群体
同伴群体有时是自发形成的,例如邻里一起玩游戏的小孩,也可能是在小学按年龄分班时形成的。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相对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同伴群体还不很稳定,同伴间关系还不是很密切。在这些同伴交往过程中,小学生们学会了不少社会经验。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和其他的社会系统一样,同伴群体也有它们的规则和交流方式,也有自己的界限,并表现出其他功能。小学生从同伴群体中学到的或提高的社会技能包括:
(1)友谊,尤其是游戏活动中的友情;
(2)获得了行为的“试金石”,知道某些行为是否可接受;
(3)信息传递的技能,准确或不准确;
(4)规则的教导和行为后果预测;
(5)增强了性别角色感;
(6)影响孩子的自我概念。
评价
如果能够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人格特点,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就能帮助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认识。在这个时期可以看到,来自同伴的评价特别多,尤其是负面的评价。
对于学龄儿童来说,接受这种来自同龄伙伴的批评和负面信息是自然的。这个年龄段的有些儿童,对于想要贬低的同伴,会采用过激的负面评价和行为。一些儿童通过贬低和嘲讽他人而得到积极的自我概念。当发现这种现象时,父母和教师可以帮助儿童建构对自己真实的自我概念。
父母和教师在解读儿童的实际情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父母或教师对其他儿童负面评价的细心解读,能抵消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对他人负面评价产生的消极影响,这种健康的自我意识,既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成人的帮助下,儿童能够理解:同伴对自己的负面评价或指出自己的不足,并不说明自己没有优点和强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