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父母不习惯对孩子说出爱

在中国,父母与孩子的相处不太常见类似于拥抱、亲吻、说“我爱你”之类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踏踏实实从行动方面传递对孩子无尽的宠爱。那么,为何中国父母不习惯对孩子说“妈妈爱你”或“爸爸爱你”呢?这与我们的文化,以及根深蒂固的思想有关。

如同很多的亚洲家庭,中国父母开始渐渐变得更精通于阅读来自家庭成员,尤其孩子之间的情感信号。尽管还不太可能有热情的拥抱、或是公开的夸奖称赞,但是偶尔,父母也会向孩子传递意想不到的温情与爱,这些,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为人父母的“深情”。

不仅如此,对于孩子们爱的表达,有时也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当孩子在电话里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或许,会给电话那端的父母留下极大的困惑,甚至震惊。

中式的亲子相处,似乎少了“我爱你”

北京大学的社会学家解释,父母的反应揭示了中国父母“不擅于表达积极的情感”,并且“会用消极的语言教育孩子”。同时,也有专家迅速将这种状态与“儒家教育”相联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研究还发现了“我爱你”这句话在高语境文化中被较少使用的倾向,比如类似于“有较高的期望值,或希望被更好地留有印象”之类的交流。然而在西方(低语境社会),往往通过“我爱你”更好得维系对自己重要的人际关系。在高语境文化中,“强烈的个人隐私声明,与之显得格格不入,并且太过强劲。”

但是,这些理论当然不足以说明为何中国的父母不认为这句话是对家庭成员爱的传递与表达。一种非传统(也许更贴切)的原因可能是,在中文里面,认为“我爱你”具有非常正式的性质。比如在英语当中,人们的交流可能会用“爱你”作为闲谈的口语,但是在中文的表达中,“我爱你”更偏向于正式、强烈的爱的表达,而非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慈爱、喜爱。

行动多于言表

从这个意义出发,父母对孩子的爱更多通过细微的行动来传递。在一条令人为之一振的视频标题中写道:“亚洲父母与尴尬的‘我爱你’”,受访的孩子提到了父母尝试表达亲子之爱的各种方式,比如,爸爸不知疲倦地陪伴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或者妈妈将饭菜安排得细致入微,等等一系列的事实。

在他们所有感到尴尬的状况中,中国父母总会表现出对自己情感的自嘲或讽刺。他们会因为孩子开销过大而对小家伙喊叫,或者会在买单的时候与孩子争夺得不可开交。

事实上,中国父母非常明白如何给予孩子强烈的爱,他们通过巨大的慷慨、坚定不移的忠诚、衣食无忧的生活来展现他们的爱。由此可见,中西方父母诠释爱的方式不尽相同,没有更好、没有不好,但可以肯定的是,完全不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