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患有艾滋病的4岁小男孩因玩耍跌破脑袋,后被父母送往深圳市儿童医院。母亲因害怕医院拒绝治疗,而故意隐瞒病情,导致六名医护人员在没有进行任何安全措施下进行抢救。庆幸的是,目前相关医护人员并未检测到艾滋病毒。但是这起事件,却发人深省!
医院监控图:小华和妈妈
事件回顾
4月25日,4岁小男孩小华和家人在玩耍中,跌倒致使头部落地,血流不止。母亲立即带他前往医院治疗。按照规定,家属需告知孩子是否有传染病,小华的妈妈表示并无病史。在病情危机的情况下,医护人员立即对孩子的头部进行缝针止血,后发现孩子需要进一步的手术,在手术前需进行例行血液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幼儿血液中含有艾滋病毒,这与孩子母亲的说法截然不同。
为保险起见,医生建议再给小华进行二次检验,然而小华的妈妈却拒绝了,并承认自己和儿子都有艾滋病,是害怕医生会放弃抢救,才出于下策,这让没有做任何措施的6名医护救治人员为之震惊。
小华当即被送往隔离病房观察,6名医护人员也全部暂停工作,进行HIV检查。事后,小华的妈妈向医护人员表示了歉意,而检查结果也显示他们并未感染,不过由于艾滋病毒具有一定潜伏期,需要持续观察半年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小编评一评
众所周知,艾滋病毒可谓是让人闻风丧胆,治愈的概率基本为零。当6名医护人员得知孩子有艾滋病后,“一夜未合眼”的描述也并不奇怪。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这起事件的发生?是什么让医生们寝食难安?仅仅是孩子的母亲吗?不尽然。
•社会偏见让患儿母亲开不了口
当问起患儿的母亲,为何要隐瞒病情时?这位母亲诚挚地说道:“孩子的这个病,毕竟不是特别光彩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我不想别人知道。”为何她会有这样的想法?无非是因为社会各界对艾滋病人避而远之的态度,让患者们早已凉透了心。
为了让艾滋病人得到多一点关怀,“红丝带”、“与艾滋病人拥抱”等活动相继进行,但是真正能融入到其中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对艾滋病人的态度是:能避开就避开,能赶走就赶走。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才让这位母亲深陷自卑,开不了口。
•常识匮乏让患儿母亲变得愚蠢
“爱子心切”常人自然是可以理解,然而作为艾滋病人以及艾滋病人的家属,倘若如果对该病的传染与治疗有那么一点点的常识,就不会做出这么愚蠢的举动。也许常人会对艾滋病人避而远之,然而医生——他们作为艾滋病的发现者与治疗者来说,他们对于艾滋病患者保持着正确的见解与防护措施。
然而,这位母亲将常人的想法加之于医生身上,故意隐瞒事实,让拯救孩子生命的人莫名搭上了患上艾滋的风险,这种做法说是“自私”也不为过。事后记者问她,当告诉医生孩子患有艾滋病后,医院停止治疗了吗?这位妈妈也如实回答:“没有,他们很好,对孩子也很好,没有发脾气,越这样,我越觉得愧疚。”
•制度不健全让医生惶恐不安
医生每天都奔波于生命的战场上,“医者父母心”,他们将“治疗病人、拯救生命”作为人生目标,因此只要能够救治患者的生命,很少有医生会关注到细节问题,处于对患者家属的信任,他们才会在毫无措施的情况下为孩子进行治疗。然后相关医疗部门作为医护人员的保护伞,并没有出台有效政策来保护他们的安全,仅仅凭借患者及家人的言语来记录患病史,这是对医护人员的不负责表现。
在香港,每一位居民都有患病史记录。当医院收治病人时,只要输入个人信息,就可以对他的患病经历有全面的了解。倘若大陆也可以效仿这一制度推行下去,那么类似这种事件相信也将很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