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病还得父母用心医

孩子心病还得父母用心医

心理及精神方面的疾病、障碍,并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专利,作为孩子,也会被诊断出类似的病症。但是,很多家庭及父母不愿承认孩子患有精神疾病。殊不知,一味得掩盖、逃避,只会令情况愈加得严重、复杂,相反,积极专业的治疗是上策。

研究表明,当孩子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时,父母们必将经历一场悲痛的过程并且往往不愿透露姓名。在这里,香农查普曼谈论到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如何通过治疗,恢复心理健康的过程。

来自查普曼家庭的切身经历

就在一年前,查普曼的儿子在上学阶段经历了非常严重的焦虑情形。有一天在放学下了校车后,孩子对近几周以来的恐慌、眼泪、以及在公众场合迸发的焦虑与泪水已然“应付”不了了。对此,查普曼强忍着无比沉重的悲伤,在网络上搜索到相关的主题报告-悲伤:对孩子心理疾病,父母无法识别的反应。

这对查普曼家可能将是一次大的跳跃。查普曼联系了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并且为儿子进行了预约。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儿子所有的迹象正表现出焦虑障碍。心理学家建议,早期的心理治疗将帮助孩子愈早受益。

在那一刻,查普曼顿生出一个压倒一切的想法:“我的孩子可以尽全力跨越这一切,我可以帮助他,但是无法代替他。”根据自己在20岁时有过严重焦虑症的经历让他明白,这是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伴随着深深的悲伤。他不希望儿子重蹈他的覆辙。

近一年的专业、积极治疗,让儿子学习并掌握了很好的应对技巧,并且恢复得更加稳定。尽管查普曼不能百分之百肯定在孩子将来的道路上,不会再经历焦虑障碍,但是无论怎样,儿子的前景是好的。并且以切身经历了解到:积极的面对好过胆怯的逃避。

父母们应该做些什么?

各种研究显示,父母对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及精神障碍、疾病有着类似的悲观反应,它们经常不被承认,也不经过诊断。那么,面对孩子的心理及精神疾病,父母们究竟应该怎么做?

首先,承认并正视自己的感受。让自己面对随之而生的一系列情绪、反应,好过反复问自己为什么要有这些心情。并且,从这个阶段开始,即意味着行动。另一种方式是与专业的医生、心理学家交流,尤其当父母感觉到难以应付这类受困状况,以及不能消化悲伤的情绪,举步维艰时。

同时,与亲近的人分担因孩子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包括向伴侣倾诉。但是,不要认为对方应该对此而感同身受,毕竟,每个人的抗压能力,以及处理悲伤的方式不尽相同。

因此,如果孩子被诊断患有心理及精神疾病,而身为父母发现自己陷入一场循环往复得悲伤情绪当中,对此,鼓起勇气、振作起来,尽管这并不寻常,但是仍有各种服务机构,配合专业的治疗,得到最好得恢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