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了一个孩子只需要部手机?这锅家长也要背!

说到影响孩子学习和生活的用品,家长们可能首先就会想到同一样物品——手机。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拥有率在不断提高,使用途径和方法也在不断被扩展,上至八十岁老人,下至三岁幼童,都能从手机里获得乐趣。

然而,手机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孩子们似乎对手机比对自己还亲。

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日前一项调查显示,80.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周围带手机入校的未成年人多。68.8%的受访者认为会分散课堂注意力,56.0%的受访者认为会造成视力下降和近视。

“教室里一旦有人用手机,别的孩子都会凑上去跟着看”,这是老师无奈的感叹。在手机人手一部的大环境下,孩子们想要拥有一部手机也在情理之中。何况如果班上的其他孩子都有手机,自己却没有,孩子反而会因此感觉被孤立,从众心理也会让他们向家长央求买手机。

该不该给孩子买手机呢?这是很多家长思考的问题。一方面孩子确实可以通过手机和家长保持联系,还能用手机配合老师完成线上作业,查找学习资料等;另一方面,手机则仿佛成了诱惑孩子进入深渊的恶魔,各种直播平台、小视频app、电子书等让孩子舍不得放下手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1.看直播出格举动为吸粉

根据调查,小视频软件在近几年快速崛起,短小精悍的丰富画面和有趣内容,获得了众多孩子的青睐。不过光有内容还不够,家长们不知道的是,许多孩子在班级里会比拼谁的粉丝更多,用他们的话来说:有粉丝才有面子。

那么为了涨粉要怎么办?有些孩子选择模仿其他视频里夸张出格、矫揉造作的动作博取关注,因此有时你甚至会看见他们发哭泣的小视频,配上文字:妈妈今天出车祸了,我没来得及见她。

有些孩子选择“拜师学艺”,跟着有很多粉丝的前辈学习涨粉,当然免不了用各种借口花钱“孝敬老师”。

杭州初二女生雯雯就是如此,因为被老师当着同学面批评,她变得越来越不善和人交流。通过同学的介绍她开始玩小视频app,因为制作的特效字幕吸了一些粉,但代价就是除了睡觉以外都在刷软件,因为“要保持更新频率,才能让观众继续认可自己”。

家长强制戒断,雯雯就绝食摔门。甚至带雯雯去看心理医生后,她问:“我的字体一套能卖出100元,现在我能保证自己每个月的日常开支,既然如此为什么我还要上学?”

2.玩游戏疯狂充值拼装备

如果说对小视频的沉迷只是坑孩子,那么网游则可能把大人小孩一块坑了。孩子偷偷盗用父母的钱去充值网游,这样的新闻事件从前几年开始就层出不穷。无论是不知道游戏里的虚拟货币会花掉真实的钱这种“天真派”,还是冒用家长的身份信息偷改密码疯狂盗刷,甚至连银行的提醒短信都一并删除的“机灵派”,这些孩子借用手机便利的转账充值服务,让爸妈辛苦挣的钱,仿佛“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最后,爸妈只能和充值平台、游戏代理商扯皮,通过走法律途径才有可能把钱拿回来。

更可怕的是,在学校周边或者小区楼下的某些店铺里,其实已经有“现金代充值”和“手机充电”等服务,只要孩子有钱,他们总能玩到游戏往里面充钱。

3.读小说熬夜追剧耽误事

说实话,作为80后,育姐年轻时也熬夜追过小说。当时是躲在被子里偷偷打开手电筒看纸质书,现在的孩子是半夜调低暗度看电子版,隐蔽性增加了,孩子的视力和成绩也因此倒退得更快了。

缺乏监管的孩子还可能因此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甚至去伤害别人。最近某网络小说的粉丝就火了,因为他三番四次人肉批评该网络小说的网友,言语威胁、跟踪偷拍这样的行为让对方感到巨大的压力,甚至因此自杀了。而这个粉丝也不过是名未成年人,因为对小说的过度“热爱”,学会了网络暴力这一套。

孩子给人肉到信息的对象发的威胁消息

4.交网友聊天深交惹骚扰

比起上述三点,其实孩子通过网络接触网友,被骚扰被骗倒是已经有好多年的“前车之鉴”了。不过随着使用手机的孩子数量增加、年龄层越来越低,许多孩子可能因此接触到了不怀好意的成年人。

之前有则新闻,某十岁左右的姑娘玩小视频软件后加了一个网友,对方不仅要小姑娘叫爸爸,甚至还要她把“第一次”给自己。所幸家里长辈发现了孩子的异常,检查手机聊天记录后才没让孩子继续接受对方的蛊惑。

青少年沉迷手机问题多,家长责任占多少?

看到这里,家长们是否都觉得手机简直是万恶之源?许多家长也因此拒绝给孩子购买智能手机,选择老人机这样仅有最简单的通话功能的手机给孩子使用。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曾多次发布《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2015年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87亿,6—18周岁的比例为51.9%,18—24岁的比例在48.1%,其中农村青少年网民比例为27.6%。据估算,农村青少年网民约近九百万。

其实,手机的确让孩子碰到了更多的诱惑,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重度沉迷手机的孩子家长,其实也存在着“监管不力”的问题。如果能在一开始就和孩子约好底线、、奖罚措施、使用时间、内容和地点,不在最后才急忙用高压强制戒断手机,孩子们反而会明白要自我监管。

虽然说起来不难,但家长如何才能让孩子在互联网长见识享受便利性的同时,避免沉迷或模仿不正确的行为,确实是一个比较难以掌握平衡的问题……

你愿意给孩子买智能手机吗?为什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