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报道,武汉市某实验小学为了淡化小学“当官”思想,逐渐将学生肩上的“几道杠”换成了统一的志愿者标识,以减少杠数差别引起的官本位和功利化思想。这项校园革新一经推出,争议如山大。尽管压力重重,校长张基广还是坚定地选择让校园恢复纯真。
五道杠VS志愿者,权力还是服务?
在三道杠到志愿者标识的转换过程中,六年级的一位女孩的心理值得人们推敲。她这样对记者说,虽然志愿者标识也很好看,可似乎低年级的学生敬畏的眼光不在,心里却开始失落。
且不说肩上的杠数多少,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它代表着权力,同时也代表着责任,而同龄人的歆羡和家长的赞扬往往只突出其权力的光芒。学生并不懂官本位的意思,但他们也能切身感受到权力退去时的失落和无奈。这种情况下,即使不向学生宣传或者抑制功利化思想,孩子自己也已经在追逐更多的杠数所带来的荣耀。撇开五道杠或是志愿者的光环,说到底学校要培养的是孩子的服务和责任意识,而不是让荣耀的光芒盖过了责任。
培养的是孩子的服务意识而不仅仅是荣誉
有些家长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能有个“一官半职”,但多数家长的初衷似乎出于一个错误的目的。比如班干部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赢得荣誉,或者仅仅是让五道杠的孩子在其他家长面前长脸,而本着让孩子在服务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增强责任心的家长,寥寥无几。因此,孩子爱追逐五道杠,某种程度上有家长的错误敦促。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表示,全国90%以上的小学生有当班队干部的愿望。例如去年武汉市出了个 “五道杠”少年黄艺博,其父忙前忙后,带儿子上敬老院,亲自操刀儿子的各种宣传照,联系报社给儿子发表文章,终于将其塑造成“五道杠”政治神童。学生和家长一起为多一道杠而不屑努力的现状由谁造成,家长应该反思。
学校在选择班干部时,兴许初衷是好的,可是方法却在一开始就有了偏差。少先队“几道杠”的本意是“多一道杠是多一道责任,这是服务的岗位,而不是当官的岗位。可在真正落实当中却造成了学生拼抢,家长要求的现象。在中国传统中,人们就存在对于当官的崇敬,“学而优则仕”,学校在选拔班干部时,往往也是按照学习标准来考量。最终家长觉得孩子只有在校当班干部才好,导致孩子也觉得非要当班干部才算好。
从五道杠到志愿者,是削弱官本位思想和功利化风气的第一步。志愿者的选拔更加公正透明,需要经过多达四道程序,对于调动学生的服务情绪有较好的作用。按照校长张基广的想法,学校所有的少先队干部都应该由志愿者替代,“最好是校园处处都能见到志愿者的身影”。
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大人习惯性地将成人世界的一套规则传输给孩子,导致孩子爱“当官”。在这些试图取消校园“官本位”的尝试中,大家都在努力取消成人世界对孩子世界的影响。家长在这一过程中要做的就是,放下对于“班长”、“学习委员”的钟爱,更加关心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当官”。而学校则要逐步淡化级别的划分,强调服务意识,并且志愿者也不再集中在一小批同学身上,而是把服务主体更加扩大,让孩子自主选择是否成为志愿者的一员。
校长张基广说,他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让教育回家”,即使在校园里进行去官、去功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