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幼童欺凌的长期影响

新研究揭示幼童欺凌的长期影响

根据国外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孩子不容易脱离欺凌痛苦,直到成年后仍有影响。该研究也是第一个研究儿童欺凌行为的长期影响的研究。

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临床心理学家威廉·科普兰,是这项研究的首席研究者,他表示,儿童遭受欺凌后的长期影响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抑郁、焦虑、自杀的可能性,这也让他非常惊讶。

欺凌影响如何产生作用

先前的研究已经证实,不管实施欺凌行为的人还是遭受欺凌的人,他们双方遭受心理健康的风险更高。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小恶霸”在药物滥用、抑郁、焦虑等方面面临的风险更高。

对于遭受欺凌的一方来说,他们在自杀、抑郁、学习成绩差以及自卑方面的风险更大。但大多数研究中,其着眼点在于欺凌行为对童年时期的影响。

科普兰研究中的数据,从20年前就开始收集,针对1420名儿童及家长进行了追踪研究。

16岁之前,这些受访对象就接受相关的调查,包括他们是否受到欺凌,以及欺凌的频率等。

通过这些数据,研究者们把孩子们分成了四组:不参与欺凌行为的孩子;纯受害者;欺负别人并从来没有受到欺凌的孩子;既欺凌别人,自己也会受到欺凌的孩子。

欺负别人并从来没有受到欺凌的孩子有112名,占到5%;纯受害者有335名,占到21.6%; 既欺凌别人、自己也会受到欺凌的孩子占4.5%。

长期影响:“双面人”情况最严重

研究人员之后查看每小组的参与者在其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的结果,与童年时期的状况做比对。

研究人员发现,任何曾参与欺凌的行为都会导致成年后心理健康的风险加大。

科普兰表示,欺负别人并从来没有受到欺凌的孩子在成年后没有什么情感方面的问题,这一现象与童年时期在人际关系中强有力的掌控力有很大的关系。

但他们在产生一定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方面确实存在更多的可能性。有这种障碍的人没有同情心,更容易损人利己,这也更可能导致犯罪。

研究者发现,纯粹的受害者有更大的可能性产生抑郁、焦虑、恐慌。情况最严重的是那些“双面人”,这些既欺凌别人、自己也会受到欺凌的孩子,产生抑郁和焦虑的可能性最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