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父母感到沮丧的事情之一便是-孩子不按我们说的去做。父母反复提醒,甚至变得失去耐心、发脾气。当这种情况发生,孩子跟着生气,随之变得极度不合作。这足以成为一种恶性循环。父母要做的工作是,打破这项循环,引导孩子养成平和且坚定的合作习惯。
父母可以通过哪些策略帮助孩子与他们协力合作?
当父母平心静气得提出要求时,90%的时间,孩子有能力完成他们被要求做的事情。另外10%的可能,孩子会有些大惊小怪,因为他们是孩子,不是机器人或圣徒。
孩子已经得到父母很多无条件的爱,但仍有一些孩子同样需要的东西-他们需要父母称赞并认可他们的行为。
因此,父母拥有的工具之一便是-赞美。父母有必要关注孩子每一次心甘情愿合作的情况,即便只是很小的一件事。父母总是会注意到孩子在错的时间、错的地点、做的错事,然后得出结论:他们不配合!所以,父母需要改变自己关注点及讨论方式的习惯。当孩子做的很好、并正确的时候,不要吝啬对他们进行描述性得称赞。
避免“最高级”
与孩子的交流中,没有最高级,比如:最好、你最擅长这个、你是最棒的……等等。关于最高级的一个问题在于,孩子通常不相信这个。因为孩子当然知道,他们并没有那么神奇、夸张,同样,最高级的定义并不具体,也没有用。孩子需要清楚得知道,他们的什么行为让父母开心,这样,他们可以继续这么做,进而获得父母的批准及认可。仅仅一句“做得好”,对于孩子来说没什么意义,因为并不曾真正描述出什么。
父母没有必要持续说谢谢
当孩子配合的时候,父母不需要向孩子频繁道谢,否则很像你欠了他的人情似的。对于孩子的合作,他只是做了一件他应该做的事情,仅此而已,这是应该学习与练习的一种行为,最终形成习惯。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描述性的称赞时,记得让你的脸上与声音中透露着微笑。这足以让孩子明白,他做对了事情。爸爸妈妈们没有必要对孩子说“谢谢”,或者说他们“太神奇了!”
、“太精彩了!”之类的话语。
当孩子对父母的描述性的称赞放在心底时,他们在做对了事情后,自我感觉会很良好。当犯了错时,感觉则会很糟糕。渐渐得,“良心”的概念诞生了。这是父母的目标之一-让孩子自发得知道他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培养孩子的合作性,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心”意识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