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给予而非索取

教孩子给予而非索取

父母都知道,孩子们,尤其是学龄前的儿童,通常都很专注于如何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当然,也有很多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懂得如何不将责任推给别人,并且将“施大于受”作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如果向孩子灌输倾向于慈善事业的观念?

一些父母选择在晚餐时间与孩子谈心,向孩子提及国际与国家儿童组织的意识,并且分析当地孩童的饥饿及生存现状,他们觉得孩子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同时,对于相关的援助举措,完全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

父母与金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带动孩子跟进这一事件,如何通过正能量引导孩子,同时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不可否认,有的时候孩子也是自私的。很多时候,比较不容易听到孩子主动提出将零花钱捐给慈善机构。这当中的原因之一,也许由于实际上,孩子认为这部分钱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父母给他们用来社会实践与学习技能的。

多大年龄的孩子才会真正明白,有很多人比他们不幸,他们有责任帮助弱势群体。

对于这个问题,有些孩子在5、6岁,也有些孩子在8、9岁的年龄开始有这方面的意识。

孩子们开始意识到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公平的-有的孩子根本没有玩具,也有的小朋友几乎没有房子住。父母可以通过孩子这样的一种思考及感化,鼓励他们捐出自己的玩具给贫困小朋友。通过久而久之参与,孩子会开始主动询问他们可以帮助做些什么。

父母可以通过怎样的最佳途与孩子谈论这方面的话题?

这是教育孩子慈善意识最深奥的一项挑战。慈善事业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运用想象,而孩子正擅长于此。我们必须发掘内心及脑海中所存在的一个比较好的外部世界,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力所能及的付出将带我们迈向并实现这个世界。也许这开始于想象,比如,有的孩子没有干净的水喝、没有圣诞节玩具、甚至没有钱买鞋子。父母们带着孩子帮助这一类的群体,与此同时,自身逐步成长为所期待的样子。

父母可否总结出一些孩子乐于付出的方式?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最早从词汇、拼写开始。比如:“给”、“帮助”、“分享”等等。

一旦孩子开发了与之相关的语言能力,随后在生活中遇到此类现象时,他们便明白如何在行动中表达出来。

对稍微大一些的孩子来说,还可以通过筹备活动,定期进行慈善捐助,并且建立基金。鼓励孩子与他的同伴们一起进行这项有意义的事情。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