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给奖励模式值得深思

做家务给奖励模式值得深思

有许多家长认为,以付给孩子零花钱的形式交换他们履行力所能及的一些生活,比如做家务活,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关于工作与金钱的概念。这似乎是一个好主意,但同时,它存在着副作用-这让孩子对做家务完全失去动力。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奖励,让高度的积极性与零动力同时并存。尽管有父母对此并不完全认同,没关系,我们继续往下看。

当奖励不能以激励的形式作用于孩子时

当父母对孩子的奖励不以事件的结果、质量作评判与思量时,奖励便失去了功效及动力。如果父母非常轻易就付给孩子相关的酬劳去做某件事,这种状态下,结果是孩子极可能不会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即便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

有一项研究表明,测试怎样能孩子更积极、更有动力练习画画,结果显示,当孩子轻而易举就因为练画而获得奖励,实际上,他们反而会拒绝频繁练习。

即便小家伙们非常喜欢画画,一旦他们发现,当他们练习画画时会获得奖励,那么在他们的理解中,如果不自发性画画,就没有奖励,因此反而不愿提笔。这意味着什么?它等同于让你为孩子做家务活付报酬时,在不经意间告诉孩子,别做家务事了,除非有报酬。孩子会下意识变得消极,无动力,这与父母想要的恰恰相反。顺便说一句,这种现象在大人的世界里也同样存在。

如何正确奖励孩子?

有两种方法奖励孩子,并给予积极得激励:

1.作为反馈,当孩子获得进步时奖励他们必要的信息与鼓励。当孩子熟练掌握一门技术,奖励将不再被需要。正确的奖励应该帮助孩子更熟练的学习各项技能,如:写作、走路、交流、表达等。

2.作为对孩子有积极激励性质的奖励,应该保守、慎重并且不可预测。如果你希望孩子懂得说“请”、“谢谢”,然后父母给予小家伙们随机奖励,比如在他们连续说到十次左右的次数。这会促进孩子变得更有礼貌,激励他们保持这样的习惯,而不是家长动辄就夸将他:“好孩子”,那样反而会限制住孩子表现礼貌的言行举止。

至关重要的是,父母给予孩子的奖励不应该仅仅是“有形的”,不要任由孩子是否获得进步就给予奖励,而是需保证他们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孩子也将被激励得更有动力,作为家长,也完全可以以一声“谢谢”,代替有形的报酬模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