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孩子对于残疾儿童的看法吗?事实上,多数健康儿童对于残疾人都不会抱有太积极的态度。这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不过,现在新研究向我们传递出了来好消息。
交流改善态度
每日健康新闻8月29日消息称,根据一项新研究,孩子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会随着与之进行交流而改善。研究发现,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残疾人,这将会帮助孩子消除对于残疾人的歧视,并且还能预防由此导致的残疾儿童自尊心受损和抑郁症。
“每个学校有着特殊需求和残疾的学生数量不一。” 来自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作者梅根·麦克米伦, 在英国心理协会新闻发布会上说道。“我们猜测,如果孩子能和残疾儿童或成人进行更多交流,那么双方的关系会有很大的改善。”
间接接触也有益
这项研究包括1520名7-16岁的儿童,研究人员询问了这些孩子对于残疾人的看法。此外,孩子们还讲述了自己和残疾人有过的交流,以及自己对他们的同情心、焦虑感等。
生活中经常接触残疾人的孩子似乎对此有更少的焦虑感,因为研究中,他们的反应更加平和。此外,即便是间接交流也会帮助孩子缓解对于残疾人的焦虑感,并且让孩子对残疾人更有怜悯之心。例如,研究显示,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与残疾人谈话,或者看到其他人和残疾人成为朋友,这都会让孩子们的态度有所好转。
融合是长效之举
梅根指出,“我们已经知道,让残疾儿童融入到正常的教室中可以提高其他孩子对他们的同情心。而这项新研究却揭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残疾人,这对于改善孩子的态度有多大的影响。”
“这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孩子们对待残疾人的消极态度最终会内在化。逐渐改善孩子们对待残疾人的态度,这将是一种具有长远影响的措施。一方面健康的孩子会变得更有怜悯之心,另一方面,残疾儿童也会提高自尊心和成功的机会。”梅根这样解释道。
这项研究结果将会于英国心理协会会议上被提出,不过数据和结论都只能被看做是初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