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媒体报道,过去十年间,美国辞去工作在家担当全职父亲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据统计,目前美国的居家父亲人数可能已高达140万,并且大多数对自己的新角色感觉非常良好。与美国的居家父亲相比,中国的父亲大部分时间主要是用于工作上,常常没有机会和自己的孩子玩耍。
当他们早上上班时,孩子还没有起床,当晚上回家时,孩子已经睡觉了。这种现象在美国是绝对不会发生的。美国的居家父亲一部分替代了全职母亲的工作,洗衣、做饭、带孩子等都是由全职父亲来一手包办。在美国大街上,你看到的是一群父亲带着孩子玩耍和散步,而在中国,你只能看到全职的爷爷奶奶在带着孙女孙儿在公园里玩耍。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出现不了“居家父亲”呢?
首先,中美两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不同。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奉行儒家的传统文化价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性是社会的主导,同时也是家庭的主导与核心力量,而妇女只是男性的附庸,重男轻女的历史比较悠久。对于洗衣、做饭和带孩子这种小事,一般都是由妈妈去做,鲜有父亲主动去承担这一份责任,中国的父亲在骨子里认可着“男主外女主内”的大男子主义精神。
相反,美国是一个由殖民冒险发展而来的国家,其文化中平等自由、冒险反叛的因子人所尽知。所以,我们一点也不奇怪为何美国可以出现“居家父亲”,并且美国的父亲乐于当全职的爸爸,这和他们的男女平等思想以及自由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们认为全职爸爸没有什么可羞愧的,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而们如果这放在中国父亲身上简直是不敢想象的,这无异于背离传统,挑战传统。
其次,中美两国的社会文化差异较大。
在中国,中国父亲往往要比美国父亲承受更多的压力,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法律的不完善,中国父亲一方面要辛勤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承受着购房压力,医疗压力以及赡养老人的压力。一般情况下,中国父亲要供养一个孩子一个妻子和四位老人,高房价高物价也迫使中国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从而更有力的支撑起一个家庭。
而在美国,社会的社会班长制度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对于失业在家的人员每个月都有补助。因而,在美国,只有家庭里的妈妈出去上班,爸爸担任全职父亲的角色,完全可以支撑起一个家庭来,而且,他们也无须赡养四位老人。
最后,生活观念的不同。
在中国,父亲是家庭里的顶梁柱,是家庭的经济来源,所以通常在外奔波工作一天的父亲在回到家以后,通常首先会得到舒服的接待,更多的时间休息。父亲的职责是养家糊口,保证家庭的日常运转。“贤妻良母”是对母亲的定位,一是要做丈夫的贤内助,搞好家庭的清洁卫生,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好妈妈,负责教育孩子和陪伴孩子。父亲和母亲的分工很明确。
在美国,家庭是两个人共同支撑的,没有固定的劳动分工,居家带孩子是两人共同协商的结果,而不是整个社会所约定俗成的。美国的家庭里,父亲更具有家庭责任感,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这种重视不仅仅是物质上,而是来自精神上的陪伴。比如说,当美国父亲答应参观孩子的班级表演时,那么,即使他推掉一切工作都会信守承诺的。所以,美国全职爸爸的风靡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