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不过分的爱才叫爱

给孩子不过分的爱才叫爱

还记得几个月前的一份报道吗?一位2岁大的孩子因为奶奶身体不舒服打了911之后,这位小女孩的行为受到了公众的赞赏。这个仅两岁大的孩子能够独立面对困境,迅速做出应对,并且立即执行。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很自信,那么,值得人深思的是,是谁教会了这个孩子独立关心他人的能力的呢?

不久之前,有人提出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但是,最近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这样的培养方法是对孩子有害的。这些就是过分疼爱孩子的家长。

溺爱不仅仅是养育孩子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心态。孩子被诱拐,或者小孩子偷家长的钱的报道经常性的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这种培养方式变得更流行。当然,我们必须要保护孩子避免他们遭受这样可怕经历。当9.11号的悲剧发生之后,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溺爱也是一种很好的抚养孩子的方式。如果你对孩子没有倾注很多的关爱,会被周围的人冠上冷血家长的称号。换句话说,会有罪恶感。家长同龄人之间的压力一点都不必孩子们少。因此,在同辈们的压力下,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一下我们的培养孩子的方式。

什么是溺爱呢?

溺爱是一种基于家长为了孩子的快乐和安全不让孩子接触任何不愉悦或者有危险事情的培养方式。在这样一种家庭中,孩子是第一位的,家里的重心都是他。孩子可以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一种观念:外面的世界是很可怕的,家长是他永远的依靠。

有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一些家长坚持每天开车接送孩子上学,即使天气很不错,离学校的距离很短。还有一些家长,即使孩子已经有了能够独立乘坐公共汽车的能力,他们还是每天都陪孩子去等公交,或者开车送孩子去站台,陪孩子在车里等着公交来。甚至一些家长因为孩子不喜欢吃学校的饭,每天把做好的饭送到孩子学校。

溺爱孩子的家长一般帮孩子做好所有的决定。他们不允许孩子自己打扮,选择朋友,或者在空闲时间玩耍。这样的孩子,他们的一生已经由家长帮他们设定好了。溺爱孩子的家长一般帮孩子解决问题而不让孩子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孩子就不会有机会去经历在处理问题中遇到的焦虑和不适。

溺爱孩子一般出现在家境富裕的家庭中,当然在一些家境不好,特别是一些多灾多难的家庭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的过分保护会让孩子被惯坏。这样的孩子通常没有真正的信心,不能自己做决定。他会避免接触新的环境。当遇到困难,挑战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躲在父母的保护伞下,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父母能做决定。在小学或者初中这样的孩子尤其多。离婚或者家中遭巨变会让父母过分疼爱保护孩子以此来补偿自己对孩子的亏欠。这样能弥补家长心中的罪恶感,但从长远来看,这样只会让孩子更不自信。

改变溺爱孩子这个坏习惯

你的自信心直接关系到你能不能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溺爱。那些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自己玩耍,自己闯荡的家长通常更自信,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事情总是越来越好的。当家长有了这样的自信后,他们的孩子也同样的会有这样的自信。改变这样的习惯是很难的 ,特别是你周围的家长都在宠着自己的孩子的情况下。你会发现自己在孤军奋斗。但是,如果你真的是从孩子的未来出发,不用犹豫,果断行动吧。

首先,你可以从认识同龄人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一旦你意识到这些压力给你带来的罪恶感,你会坚定信心去摆脱它们。你需要一点点的改变自己为孩子做决定,帮助他们的习惯。你可以从身边的小事比如:让孩子自己步行去学校,或者让他们自己起床而不是每天是家长去提醒。当一个新的习惯已经形成,你就可以转移到另一方面,逐步改变。当你的孩子面临挑战的时候可以给他一些建议或者解决问题的技巧,而不是你去帮他们解决所有的障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缩减不必要的开支,为你自己花一点钱,而不是老在孩子身上花钱,这样让你的孩子知道钱是你挣得,而只有你才能决定钱怎么用,用在哪。向他们解释你对他们的期待是完成学业,经济独立。告诉孩子们只有经济独立了才能决定钱怎么花。不随便给孩子零花钱,让他们知道“劳动才能获得报酬”。不管孩子们怎么抱怨,除非孩子做了些杂务,否则不给零花钱,在琐碎家务的过程中他们会建立起自信心。

孩子需要被指引,需要被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溺爱他们。那些在校内校外表现出色的孩子的父母通常是给他们教育跟支持而不是一味的保护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记住榜样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家长以积极乐观果敢的心态面对生活,那么孩子们就会以家长为榜样,以自信的态度来处理问题。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