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为意图 父母真的理解吗

孩子的行为意图 父母真的理解吗

很多人都认为,孩子做了错事就要受到严厉的批评,不然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难道以和蔼理解的教育方式就不能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吗?其实,孩子同样需要理解和尊重,正确的沟通反而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曾经从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那儿获得了“育儿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育儿经说了些什么。

杰奎琳的“严”

杰奎琳给了希拉里一个建议:如果孩子上课迟到,那么司机以后就不再送他们去学校,这是教他们要有责任感。

假定孩子在一个不同的环境里,那儿有不同的行为准则,那么很显然逆境会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人们漠视孩子的感情,于是孩子知晓自己应该变得有孝心,这样才会获得长辈的尊重;而生活中的挫折才让孩子更富责任感。

当然,大人们也许不会接受这种苛刻的教训。因此当杰奎琳对希拉里说了这句话,希拉里立即明白了这一道理。“希拉里,这是你第二次参加国会迟到,下次开饭我们可不等你”。听到这句话时,希拉里的反应会是什么呢?下次国会我一定会准时出席。

对于孩子的委婉

当然,以上的话语或许对成年人有效,但事实上,如果孩子听到这句话,他们可能不这么觉得,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情绪。孩子可能感觉颜面扫地、十分尴尬,并且准备连续缺席接下来的三次国会,孩子甚至会想着怎样才能报复那个侮辱自己的狂徒。

因此针对孩子的话语需要进行转变,如“我提醒过你,国会你迟到好几次了,是不是有什么困难的地方需要帮忙?”想要孩子能接受,话语必须足够委婉,否则孩子很容易就会产生以上的情绪。

做错了事就只能惩罚么

譬如迟到,父母完全可以不用拿威胁那一套,可以利用这一情境和孩子讨论很多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从简单的,出门前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到深奥的,不守规则所产生的后果。

爱本身就不该苛刻

有人就不服气了,认为严格才能教人有责任心,让人成长。可是,严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如同教育家约翰·霍尔特写的那样,满载快乐经历的商店,就如同存在银行的钱,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华丽丽地帮我们度过难关。但现实是每个孩子往往记得的是苛刻的部分。

我们对待孩子,要么去理解,以宽容之心为孩子创造快乐的经历,要么不在意,和大多数家长那样,口头的警告过了就算。千万不要诉诸暴力和惩罚,因为那将成为孩子记忆中的一道道伤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