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哭泣梦魇怎么破

婴儿哭泣梦魇怎么破

关于婴儿们哭泣的管理及话题,一直处于各种争论当中。有的专家建议父母有效控制宝宝的哭泣,同时持反对意见的社会人群表示这等同于虐待,并且对孩子今后的心理及大脑成长有着极大的损伤影响。究竟谁对谁错?对着哇哇大哭的宝宝到底该不该管?

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在与宝宝共同的生活中,尤其第一年的时间,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包括睡眠不足、控制小家伙“洪亮”的哭声,等等。

控制宝宝的哭声,不是消灭

父母们很想知道,究竟有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帮助宝宝安静一整夜。在不同的建议当中,似乎对宝宝的哭进行控制,则能更好得保证睡眠。并且支持者声称,这不仅保证了婴儿的睡眠,还可以有效得调节宝宝们的思维处于清晰的状态。可同时,持反对意见的发言人则表示,这是一种“典型的虐待”,并谴责这样的行径会导致孩子长久的心理创伤。

对于这两方面不同的意见,有必要首先弄清楚,控制宝宝哭泣的定义是什么,当中不包含哪些内容。

控制哭泣(也被称为受控安慰),是指当父母回应婴儿的哭声时,通过安抚使他们的舒适度提升,然后通过阶段性的反复互动,让宝宝知道,爸爸妈妈就在身边。这个方式的关键词在于“回应”与“反复”。

这种方式的应用基本针对6个月及以上的宝宝,根据皮亚杰的物体继存性理论,处于这个发育阶段的宝宝会明白,一个对象(即父母),即使不在视线范围之内,但仍然在身边。控制婴儿的哭泣绝对不是“消灭”,这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及后果。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根据控制婴儿的哭泣发现,对于6-12个月的宝宝来说,当妈妈们使用一至两种排解方式后(其中包括控制哭泣),不仅令宝宝的睡眠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同时产妇抑郁症的现象与有显著下降。

来自反面的声音

尽管,之前提到的“消灭”婴儿哭声的情况没有在研究中使用,但就此调查,仍然具有极大的争议。相关的评论家关注到控制宝宝哭泣与孩子长期疾病之间的影响。MC麦凯指出,控制孩子哭泣会让宝宝感觉被剥夺,更有导致脑损伤的潜在风险,而这正来自于早期的创伤所引起。

这些批评受到澳大利亚幼儿心理健康协会的支持,这一纸文书在近十年之间未曾被更新,并且明确指出它所参考的资料并不包括控制哭泣对婴儿影响的各类研究。

不可否认有父母对宝宝表现出极端的控制手法,甚至情感忽视,这恰恰应该被谴责并制止的。当然,每个婴儿都有他们自己的性格特点,并不能统一而论。这也意味着,不同的父母、家庭需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而有效得抚养。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