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对手 父母总想当老板

孩子不是对手 父母总想当老板

孩子不是对手,父母也不是老板,可是在家庭生活及亲子相处中,父母有时必须扮演“老板”的角色。这里对老板的定义有别于常规理解。有的家长表示,我想与孩子作朋友。事实上,这并没有绝对的影响,关键在于,父母如何调节好这当中的界线。

当父母在家里不以“老板”的身份存在,貌似权威受到挑战。当孩子不清楚这个家究竟由谁说了算时,也许会有出格的表现,甚至以傲慢与专横作为结果。倘若到达这个程度,也许父母很难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做什么,因为已经严重失控。

很多家长不喜欢以“老板”的角色自居,而是更乐意与孩子作朋友。问题在于,朋友间的平等相处,有时令管教与责任出现模棱两可的局面。在这里,“老板”的概念需要明确,不仅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规则制定者,同时身兼老师的角色,引导孩子培养正确的行为模式及思维意识。

当孩子尚且年幼时,父母负责

孩子还小的时候,很容易看到父母对自己的抚养与管教。换言之,父母对孩子的日常活动有着直接的决定权,同时维持好家庭的正常运作。在孩子6-10岁的阶段时,会更听从父母的安排与建议,并且尽可能多得陪伴在父母身边。

随后迎来青春期的孩子们,会令“游戏”稍做变化。他们开始缺乏对父母权威的尊重,渴望自己说了算。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渐渐疏远父母,他们的权利意识开始扩张。

然而,孩子们会对父母适当及半适当的权威方式感到“反感”,他们不喜欢被规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也许,他们会对父母的每次指挥报以一个白眼或一声叹息。当然也有孩子会以不当的行为反击,包括恶语中伤或不予理睬。

可选与必选

很多父母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庭决议当中,即投票权。这确实是值得提倡的模式。因为它提高了孩子的独立意识。有研究显示,独立性越高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的机会更多,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当然,鼓励孩子参与选择及决策,与父母权威的维护并不相冲突。尽管这当中的界线相对模糊。因此父母必须弄清楚:在一些方面孩子拥有话语权、投票权,而非最终决定权。同时,在四个方面,父母需要鼓励孩子参与抉择:安全、健康问题、表现、对成年的准备。

当孩子说:你可以这样为什么我不行?

如果小家伙提出这个问题,父母最好的回答是:“我们不是在讨论我,而是在谈论你。”将焦点集中在孩子身上,避免双方都分心。

一句话关于亲子谈判

从根本而言,在孩子表达得体的前提下,他们当然拥有评论权、参与权,但是需要父母做出最终决定,并且切实、有效。与此同时,交流的顺畅,双方情绪的冷静对结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孩子表现得有些激动,不妨告诉他:“等你待会儿冷静下来,如果想继续谈这件事,告诉我,我等你。”始终,由父母掌握这场互动的主动权。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