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 并非每个孩子都需要

激情 并非每个孩子都需要

有的父母因为喜欢钢琴,在孩子很小时就将他送进了钢琴培训班;有的父母由于美术能力很差,在孩子刚能握笔时,但为他报名美术班。类似的现象从来不在少数。对此,我们忍不住想问:父母究竟在培养孩子?还是借孩子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

一位母亲分享了她的一次经历:带着4岁的女儿逛超市,身边同样在买东西的顾客善意得评价,问这位母亲和女儿相近的着装,是不是特意这么穿的?这位妈妈当时略有尴尬,并且表示并非故意。当那位顾客离开后,妈妈仔细打量了女儿的衣着,与自己的比较之后,肯定了人家的评价确实如此:她们母女俩穿的实在太相似了。开车回家的路上,妈妈忍不住思考,自己是不是在潜意识中,将女儿拉进了自己所在的芭蕾领域,把女儿打造成了自己的迷你版本?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

从孩子出世的那一刻起,父母难免好奇:将有一份怎样的未来等待着他们呢?如何最好得抚养他们?如何树立他们的价值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面,以及他将成长为的成年人类型。显而易见的是,在大部分的状态下,父母会引导孩子变得与自己很像,并且会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而同时,父母可曾想过,每每看着孩子的时候,都仿佛从一面镜子中反射出了自己。

从着装风格到职业抱负,再到运动成绩,父母无不影响着孩子做出的选择。然而,随着当今孩子频繁参加各种活动的现象不停攀升,有专家忍不住想问:“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对孩子轻柔的辅助,变成了望子成龙、一意孤行的执念?”

父母对于孩子的固执引导,并不是一时的新鲜事。尽管有的并不严重-但是仍不泛有令人恐慌的家长。比如一位法国的父亲,悄悄将镇静剂倒入儿子的网球对手的饮料中,只为儿子能赢。类似的故事无不令人发指,但是似乎,这类的父母并不在少数。他们以畸型的方式维护着孩子,却还不自知。

孩子不是父母延续自己理想的工具

因此,作为父母,是否逼着孩子成就父母自身的理想,或者鼓励孩子成为最棒的那个自己-爸爸妈妈的替身。

似乎,身为成年人的家长会为自己曾经错失的光阴而遗憾,或者表示如果时间再来一次,一定会作最好的自己。可是,倘若将这样的观念植入给孩子,无疑很可怕。因为孩子的成长拥有无数的未知,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将他们作为自己的模具。

医生、演员、科学家、雕塑家,选择多种多样,永无止尽。孩子的心性、意识,如同一块海绵,从某种程度而言,取决于父母如何帮助他们注入能量。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都有各自的擅长与热爱。根据孩子的特质,调动并启发他们的品质,看着他们成长为最适合自己的人,才是父母送给孩子人生最棒的礼物。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