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让学生成人化问题

反思教育让学生成人化问题

学生的成人化是一个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的问题。一般地思考当前学生的“成人化”问题,它也许有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原因;但反省我们的教育自身,它同样在有意或者无意的助长这样的趋势。

个性化教育成泡影

主张尊重儿童、促进儿童个性发展可以说几乎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理想。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它往往却又只是“理想”而已。但在当前学校教育实践中,在成人的预设目标控制下的封闭式的教育仍是主流,这种预设的目标充满成人化的色彩。

正是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的这种内在逻辑的驱使下,首先在教育的目标上我们使儿童“成人化”,尽管我们常常并不这么称呼它,或者并不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它;其次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采用“成人化”的方式来规训学生,使他们慢慢失去了作为儿童的性情、失去了童年的色彩,使学生成为“小大人”,成为精神上的“早熟者”,使他们逐步丧失了本真的自我。

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言:今天的“救救孩子”不是要把孩子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而是要把他们从“考试地狱”中解救出来,从沉重的学业负担压力下解救出来;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能幸福地度日,而是要让他们在眼前就能过幸福的童年。

学生成人化过程

的确,从社会学的角度上说,现代教育承载着促进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职责。但个体社会化并不意味着使学生“成人化”。

一方面,学生作为个体的社会化需要一个过程,学校教育正是在这个过程之中,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而学生的“成人化”恰恰是取消了这一个过程,使原本还处于童年的学生成了“小大人”,这种成人化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化”。

另一方面,社会化从本质上讲包含了个人与社会的双向适应,并不是个人单向地去适应一个一成不变的社会,因此社会化并不意味着人自我的丧失,放在教育中来说,也就是即便是考虑到教育促使个人社会化的功能,这种功能也不与尊重儿童的个性、主体性相矛盾,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说,它甚至要求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当前基础教育中的成人化倾向并非是教育促使个人“社会化”职能的体现,而是一种教育的异化。

教育反思

我们教育实践者们必须反思教育在帮助儿童走向社会过程中引起的学生“成人化”倾向。以牺牲儿童美好天性为代价的成人化倾向值得追求吗?作为教育实践者,我们的追求难道就仅仅是把充满童心、充满个性的儿童变为成人们所设想的模型吗?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教给学生的一切,并不是就是使他们掌握与成人世界保持一致的价值观和话语体系,更重要的是为了儿童自身认识的需要、与他人交往的需要以及自主生活的需要。只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具备其对于个人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发挥其对于社会的价值。

“把儿童的价值与成人的价值区分开来,确立儿童时代的独特价值,是人类进入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标志之一。”对于我们教育实践工作者而言,消除学生成人化倾向,以童心为基础,挖掘每个学生的真善美,不仅是为人师者的责任,更是现代民主社会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