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子关系为孩子的社交倾向奠定了基础。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家长应注意以下方式。
1.先求了解别人,再求被了解。
家长与孩子之间所存在的代沟常会影响亲子沟通。当亲子之间沟通不畅时,家长如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可能会增加亲子之间的隔膜,造成孩子封闭自我的习惯。如果家长主动了解孩子,同时争取孩子对自己的了解,孩子就会从中学到人与人之间如何互动。当亲子遭遇交往阻隔时,孩子也会争取别人的理解,获得友情。
2.运用同理心来倾听。
能否做到彼此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带着同理心去倾听是关键。尝试从对方的立场来看待事物,是解决冲突的重要方面。倾听使相互理解、合理让步、达成共识成为可能,这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如果家长在处理家庭人际关系时运用同理心来倾听,孩子就能学会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替别人着想,易于与他人合作。
3.建设性地处理怒气。
有时孩子或家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可能会使父母受到伤害,但被伤害与报复泄愤是不同的。被伤害是感情受到打击,报复是选择以扳回一局来宣泄。隋绪。如果孩子的行为让家长的感情受到伤害,尝试抱着爱和宽恕的心态把注意力集中在改正孩子将来的行为上,而不是为孩子的过错发怒。在此过程中,孩子就会学到如何化解怒气,避免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因一次怒气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4.修补裂痕的能力。
每个人都可可在某种情况下言语失控、行为反应不恰当,以致伤害了别人.学会修补这些裂痕,可以避免关系的恶化,恢复彼此的信任。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的言行可能会伤害了孩子,向孩子道歉不但不会有损尊严,反倒能化解双方的心结,重新和好。这种修补关系的能力,是孩子婚姻、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5.为纠正错误留下空间。
没有孩子不犯错误,他们的成长常常与从错误甚至尴尬中汲取教训相伴而行。父母要有心理准备承受孩子的错误,允许他们在摸索中成长,耐心等待他们的成熟。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学到了宽容和饶恕,将来他们就有度量来宽容他人,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
6.将行为和人格分开。
孩子的弱点有时重复出现,错误一犯再犯,家长的情绪有时失控,以强烈的言语为孩子的人格贴上标签,使孩子的人格受到极大伤害。父母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如能做到只针对行为而不是泄愤攻击人格,孩子的自尊得到维护,就比较容易养成宽大的胸怀,将来可承受成人世界中所遭遇的建设性批评。
家长在关注上述方面的同时,还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如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应注意给孩子多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避免孩子形成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的人格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