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假性饥饿如何处理

孩子假性饥饿如何处理

当学龄前儿童说他饿的时候,大部分家长的选择是什么?立即给孩子食物?点心?饮料?零食?只要不让孩子饿到就行,还是跟小家伙谈一谈,分散他的注意力?基本上,学龄前儿童对食物的控制与调节能力相对有限,并非所有说饿的孩子都是真的饿了。

当孩子们吃过午饭后,仅仅隔了二十分钟便又喊饿,父母们是否可以准备些点心、零食或别的什么给孩子呢?也许可以、也许不行,以下是原因:

“我饿了”-潜台词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有许多小家伙学会用“我饿了”来表达他们其他的感情,如:无聊、孤独、悲伤,或其他一些他们还不能理解,或者暂时说不出的情绪。举个例子,孩子会通过食物来缓解伤心,他们在食物与情绪之间建立起某种连接,而非单纯意义上的饥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关联越来越难消除。并且,这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伤心、难过等情绪,在这当中,还包含了深层次的原因。

如果孩子抱怨他饿了,父母不妨花一分钟时间,先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问问孩子:“你在做什么?”或“你想和妈妈一起玩一会儿吗?”如果孩子很快忘记他念叨的零食,那么父母不难发现,孩子的目的在于引起父母的关注,或者找点事情做做。倘若孩子持续说他饿了,那么可以肯定的是,父母们确实有必要准备些点心给你的小家伙。

谈论这个话题

父母与孩子谈论他们所说的饥饿意味着什么是充分明智的一项行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身体是否需要摄入食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判断能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忽视来自于这方面的信号。

孩子们通常真实且直观得明白自己究竟是饿了,还是很饱。毫不奇怪的是,当孩子们吃得很饱时,他们并不认为会存在体重过重的情况。以下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及家长客观对待这方面的问题:

·不要一味强调“吃到碗盘干净为止”。让孩子知道,当他吃饱了,就可以停止。鼓励孩子正视自己的饥饿与饱胀感。

·如果孩子经常留下剩饭剩菜,那么就适当得给他们少盛一些饭。

·注意,只开始有饱腹感时,进餐速度减慢一些,即便菜肴很美味,也应懂得不能强撑。

父母们别忘了,孩子们通常会观察别人的言行举止,包括用餐。学龄前儿童的食量基本维持的水平是每天三餐,外加两-三次的点心时间。

阻止孩子过多进食的另外一些原因:

·当孩子在正餐时间有饿的感觉,能够鼓励他们多吃健康的饭菜,进而吸收营养。

·如果孩子频繁摄入高热量的食物与饮料,会增加他们处于过度肥胖的风险。

·倘若孩子频繁吃零食,尤其是甜食,更容易引发蛀牙。

因此,父母对孩子正餐与点心的时间及食物准备需要有明确的界线及标准。与此同时,更多得关注孩子说“他饿了”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究竟是真的饿了,还是有另外的情绪隐含其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