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图说天下”发表微博称:上周一天中午,我听楼下在大声争吵,探出头看,两个人正在互相指责,其中一位骑电动三轮车,车后还坐着个女孩子,女孩子一直双手捂着耳朵。为什么争执我不知道,整个过程大约十分钟,女孩子捂了十分钟耳朵。这事不管谁对谁错,不要吓着孩子。
每一个人曾经都是孩子,只是人们一旦长大就很少会记得。如果向小朋友发起一项调查:小时候你最害怕什么?答案会惊奇的一致。不是蛇,不是老鼠,而是争吵,爸妈的争吵。正如网友“图说天下”而言,虽然不知道谁对谁错,但是孩子的恐惧、无助却不该被忽视。
争执带给孩子的恐惧
孩子年幼时对世界的印象刚刚建立,正在以自己的眼睛来发现周围的社会和人群。所以,一个好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无疑能够对孩子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潜移默化效果,反之,恶劣的社会环境则会削减孩子对世界的美好的想象,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而作为孩子,对身边的一切耳濡目染之时,突然的躁动或争吵会让他们觉得恐惧和害怕,甚而受到惊吓,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懦弱孤僻,胆小怕事。以后步入社会,他们就会畏惧各类争执,无所谓是正义的还是邪恶的,取而代之的是妥协的心理。没错,他们将不断充实“沉默的大多数”这一群体。所以,过度的惊吓与威胁会造成孩子性格的扭曲,安全感和幸福感荡然无存。
家长的榜样不是放在嘴边
我们都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鲜有人是切切实实做到这一点的。当面临就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许多家长无心对孩子进行身心健康教育,也无心观察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给孩子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我们可以理解事件中父亲维护自己的行为,毕竟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本能反应。然而我们质疑的是,能不能换一种方式?作为家长,这名父亲是不是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遵守了交通规则。即便是对方全责,为何不能心平气静地维权?或许正如柏杨先生《丑陋的中国人》中所说的那样:“或许声音大就代表道理站在自己这一边。”
维权尚需宽容之心
社会是一个大学校,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人人都怀着宽容平和的心态,那么这样的交通争执就会少很多。
按照交通规则,是谁的错早已有了定数。然而不论是破口大骂的父亲还是得理不饶人的汽车车主,都已经对小女孩的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孩子日后遇到此类事件,她也绝对会如法炮制。一个不会宽容的家长如何教育出宽容的下一代?一个不会宽容的社会又如何谈得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