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 老师需避免的倾向

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 老师需避免的倾向

老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当然有好的,也就有捣乱的。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时,老师应该避免那些效果差的做法呢?本文将给出答案。

一是在学生用问题行为如发脾气等来引起他人的关注时,老师批评学生或者试图向学生讲道理。

因为学生在发脾气时,其情绪状况决定了他不可能注意到老师说的道理。相反,老师的批评和说教,反而有可能满足了学生对关注的需要,而在将来助长学生用问题行为来得到他人关注的倾向。

二是老师在停止对问题行为关注的方法后,看到学生的行为反弹如脾气发得更大就马上让步。

殊不知,老师对问题行为每让步一次,看似暂时缓和了危机,但却为以后对同样问题行为的干预,造成了更大困难。因为学生由此得到的感觉是,只要闹下去,老师总会让步。学生以后闹的时间会更长,程度会更厉害。从理论上说,这种先硬后软的对应方法是一种间隔强化程序,使这种行为在将来难以消退。这是任何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避免的状况。所以,老师如果采取积极忽视的方法,必须准备容忍问题行为的短暂升级。只要老师有思想准备,事先有安排,问题行为的短暂升级最终会趋于减弱。

三是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教室里其他同学的关注和强化。

为了保证积极忽视的实行,老师要通过教育和安排使其他学生也对问题行为加以忽视。对此的具体操作,下面的讨论会有所涉及。需要说明的是,要求其他学生忽视不理问题行为比老师自己执行积极忽视更为困难。即使如此,老师仍然能够减弱问题行为的效力而增加替代行为的功能。

例如,干预前一位学生在上课时不当插话的问题行为百分之百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哄笑等社会性关注。而在老师干预后学生的这种问题行为只是有时引起少数同学的哄笑。这样的干预,就大大地减少了问题行为的有效性。

与此同时,如果老师能够引导这位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而这种替代性的参与行为能够百分之百地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及同学们的赞许。这样,学生以前用上课不当插话得到来自他人社会性关注的功能性效应就进一步地弱化。因此,有理由预测,这种把培养强化学生适应性的替代行为和积极忽视其问题行为相结合的干预方法,会使学生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相关内容